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王冠 李开为 【摘要】 目的 探讨匹多莫德对支原体肺炎患儿免疫功能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 129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观察两组患儿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淋巴细胞亚群及预后情况。结果 观察组血清炎性因子中 IL-4、IL-6、IL-10 及 TNF-α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观察组CD +3 T 细胞和 CD +4 T 细胞的绝对值及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 05) ,但观察组 CD +8 T 细胞的绝对值及比例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 0. 05) 。随访 6 个月,观察组患儿病情反复次数、持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天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P < 0. 05) ,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P > 0. 05) 。结论 匹多莫德能显著提高患儿免疫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对于减少病情反复及持续时间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匹多莫德; 支原体肺炎; 免疫功能; 影响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 5 ~ 15 岁儿童,多数为亚急性起病,患儿体温正常或发热无定型,初期为刺激性干咳,常有咽痛,头痛等症状,病原体为肺炎支原体,可散发或小流行,全年均可发病。此类肺炎的临床表现与细菌引起的肺炎有明显区别,由于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对于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敏感,所以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支原体肺炎治疗无效[1],因此临床上将其与肺炎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肺炎称为原发性非典型肺炎。目前治疗支原体肺炎以新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药物为主,其中新大环内酯类药物应用最为广泛[2],本文将阿奇霉素联合匹多莫德应用临床治疗中,通过观察患儿免疫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探讨匹多莫德在小儿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我院 2010. 11 ~ 2013. 2 共收治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 129 例,男 77 例,女 52 例,年龄 4 ~ 13 岁之间,所有患儿均确诊为支原体肺炎,纳入标准: ①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迁延性咳嗽,X 线片胸部有阴影,部分表现为反复发热; ②入院前未使用新大环内酯类药物和免疫刺激调节剂,采用 ELISA 定量法检测患儿血清 IgM 显示阳性,咽拭子 PCR 法检测 MPDNA 呈阳性; ③排除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病毒及细菌感染,所有患儿家属或监护人自愿参加实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二、患者资料 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研究方法,随机分层分组法将 129 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层依据为年龄、性别及血清 IgM 含量高低。观察组 75 例,男 44 例,女 31 例,平均年龄( 7. 9 ±1. 5) 岁,发病时间在 2 ~ 8 d 之间,平均时间( 4. 7 ±1. 2) d,发热患儿 46 例,体温在 38. 6 ~ 40. 2 ℃,平均体温( 38. 7 ± 0. 5) ℃。对照组 54 例,男 31 例,女23 例,平均年龄( 8. 2 ± 1. 5) 岁,发病时间在 1 ~ 10d,平均时间( 6. 1 ± 1. 4) d,发热患儿 33 例,体温在38. 3 ~ 39. 8℃,平均体温( 39. 1 ± 0. 3)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 05) ,两组患者来自同一属性样本,具有可比性。 三、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有咳嗽者可给予小剂量镇咳药或祛痰药,呼吸不畅或胸闷可给予吸氧和支气管扩张剂,发热可给予退热药物,急性发作患儿出现肺不张、肺间质纤维化或有肺外并发症者,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3]。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注射阿奇霉素,按照 10mg /kg 的剂量将阿奇霉素加入 5% 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 次/d,连续滴注 5 d,随后改为饭前 1 h或饭后 2 h 口服阿奇霉素片,首日口服剂量也为 10mg /kg,最大口服剂量不大于 20 mg /kg,第 2 ~ 5 d,口服剂量为 5 mg /kg,1 次/d。观察组阿奇霉素用药方法和用量同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匹多莫德片400 mg,2 次/d,连续用药 2 周[4]。 四、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检测指标包括 IL-2、IL-4、IL-6、IL-10,TNF-α 及 γ干扰素( IFN-γ) ,均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5],检测试剂盒购自上海恒远生物科技公司,检测方法按照试剂盒的要 求 操 作。观察两组患儿淋巴细胞亚群CD +3 T 细胞、CD +4 T 细胞及 CD +8 T 细胞的绝对数和比例,采用自动流式细胞仪检测,比较两组绝对值及百分比,评价免疫功能改善情况[6]。随访 6 个月,观察两组患儿病情反复次数、持续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通过以上指标评价两组患儿预后情况。 四、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6. 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 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 t 检验,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一、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表 1 中可见,观察组患儿治疗后血清 IL-4、IL-6、IL-10 及 TNF-α 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而血清 IL-2 和 IFN-γ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 0. 05) 。 二、两组淋巴细胞绝对值及比例 两组比较从表 2 中可见,观察组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中除 CD +8 T 细胞外,CD +3 T 细胞和 CD +4 T 细胞的绝对值及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 三、两组预后情况比较随访 6 个月,观察组患儿随访期间病情反复平均次数 为( 0. 69 ± 0. 25 ) 次,持 续 时 间 为 ( 3. 43 ±0. 35) d,抗生素使用时间为( 4. 27 ± 0. 51) d,对照组病情反复平均次数为( 2. 33 ± 0. 39) 次,持续时间为( 7. 12 ± 1. 63) d,抗生素使用时间为( 8. 24 ± 1. 32) d,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观察组用药期间腹泻 1 例,恶心 2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4. 0%( 3 /75) ,对照组头晕 1 例,腹泻 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3. 7% ( 2 /54) ,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5) 。 ...... 想要阅读文献全文可点击“文件下载”或者前来联xi我司业务员领取,另外我司正在进行“积分换豪礼”,“预存返现”,“推荐享现金红包”等优惠活动哦,买到就是赚到,详情可前来咨询我司业务员! |